2)第一二二章:少年队引发的风暴(求票、求收藏)_崇祯本纪
字体:      护眼 关灯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
  了。更不用说,日行近百里,队形还丝毫不乱,这不是精锐是什么?就是当年的戚家军也没有如此严整的队列啊!

  青天白日、大明腹地、京畿近处竟然出现这样一支精锐兵马,还是向京城方向快速行进;在这个政争激烈的时间段,不得不让人充满遐想啊!

  更何况,因为这只小队伍,京城翰林院庶吉士崔子忠,竟然还敲响了登闻鼓。

  登闻鼓啊!

  大明朝制:登闻鼓一响,不是有大冤就是有大变(谋逆)。

  更牛的是:按洪武祖训,登闻鼓一响,天子无论在哪里、无论在做什么事都必须停下,立即升朝问事。

  就冲这一点,就知道事情闹的到底有多大。

  天启皇帝朱由校被登闻鼓声从长春宫召出,他是一肚子的怨气。他才把胜利号研究出点头绪就被人打断,朱由校当然非常的不爽。

  魏公公更不爽,朝廷现在都在他的控制之下,怎么会突然出来这么一个愣头青?愣头青还敲响了登闻鼓,谁知道他会说出些什么来?

  不会是东林党人在破釜沉舟吧?

  魏公公的脸色阴的几乎能滴出水来。

  朝廷的其他大佬也是一肚子的不高兴,谁也不会喜欢没任何防备的突发事件。

  庶吉士崔子忠上殿时,他面对的就是这么一个充满怨气的低气压场景。

  崔子忠,27岁,天启二年进士。

  崔子忠中进士的成绩不算太好,只名列三甲第九十七名。

  不过,由于崔子忠是少见的实学派学生,又对朝廷的各种政务都有不错的见解,这才被选进翰林院授予了庶吉士。

  面对满朝充斥着怨气的低气压,庶吉士崔子忠一点都不惧。他知道,只要登闻鼓响了,大殿上就不再会有人打断他的说话。他就是说的再荒诞不经,朝堂的诸位大佬也只能忍着气听他说完。

  登闻鼓的关系实在太大了。

  要不是实在没有别的办法,崔子忠也不想去敲登闻鼓。

  青州有支精锐向京城进发的传闻,崔子忠很早就听说了。

  青州精锐的传闻,外界传的非常离谱。什么戚爷爷的精兵还魂,什么衡王(青州的藩王)起兵要清君侧,什么乱七八糟的传闻都有。最离谱的还有说三国青州兵转世的说法。反正那段时间说什么的都有。

  崔子忠的老家就在济南,他很容易的就拿到了第一手的资料。

  其实根本就没什么精锐大军存在,不过是1、200个少年在官道上列队行进罢了。

  不过,这些少年却实是有出奇之处。一是少年们的队列排序极好,行走再远队形也不会散;二是少年们行进速度极快,一日能走近百里。

  沿途曾有好事之徒,专门跟随那些少年行走。据他们亲眼所见,少年们竟然能一日行进近百里而队形不散。

  想想,能把少年们训练成这样的法子,那是何等的了得。

  大明的庶吉士在翰林院的主要工作就是学习研究各种政务。

  崔子忠在翰林院研究的东西却有些偏门,他不像其他人在研究怎么养望、怎么快速升官。

  崔子忠在翰林院研究辽东战例。他总觉得大明朝廷最大的敌人就是后金。

  崔子忠在数年的研究中发现,自努尔哈赤起兵以来,大明对后金的会战,竟然就没有一次胜利。几次会战大明都大败亏输,三大征残存的老兵,前前后后也都已消耗殆尽。大明对后金现在竟然不能野战?这绝不是一个正常的现象。

  辽东终归还是要靠进攻、靠野战才能拿得回来。

  朝廷现在采用的孙阁老(孙承宗)的辽东战略,归根到底也还是要靠野战才能解决问题。

  就算退一万步,在辽东大明只守城,那也要有援军存在吧?

  “外无必救之兵,内无必守之城。”这是尽人皆知的道理吧?

  单纯的死守城池,城池早晚都会被攻破。

  这更是尽人皆知的道理。

  请收藏:https://m.shw5.cc

(温馨提示: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,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)
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