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)第726章:大明官员体系变法_大明皇长孙:朱棣送我上皇位
字体:      护眼 关灯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
  各部各行其事,无有推脱,则再无宰相之忧,我大明皇权将会得到更高程度上的集中,后世子嗣也无须去担忧出现权臣之事。”

  朱元璋本身对于制度就很擅长,听完大孙的话后,立即就感觉到可行性非常之高。

  这就相当于变法了,还是大法。

  “此事推行,动荡朝野上下,不可大刀阔斧,当徐徐图之。”

  “其中人员的选定,也是个问题,总不能框架搭好了,全都空缺了吧。”

  “咱觉得可以一步步来,大孙你先选着人,有合适的,就把职责进行划分,然后确立衙门总领事宜,尽力做到不劳民伤财,动摇根基。”

  自古以来,变法向来鲜血流淌,朱元璋对于变法之事,倒不觉得有太大的阻力。

  现在的大明,也没有什么能够阻碍爷孙俩的大臣。

  有那不听话的,直接拖出去砍了就是。

  爷孙俩谈论间,这事就这么直接给定了下来。

  这就是皇权的好处了,根本不需要太过于在乎别人的意见,一言而行。

  朱英得到老爷子的认可,心里也放下心来。

  其实把后世的体系搬到如今的大明来,朱英心里也有些不确定是否靠谱,但总感觉比现在的大明官员体系要好吧。

  现在的官,负责的政务内容太繁杂了,一来是权力太大,二来事务缠身,不是大才还真就很多事情都搞不好。

  事实证明,只要不是彻彻底底的文盲,其实在当官上面,不一定要太多的学问才能干好。

  只要心里是真正为百姓办事,一般都不会差到哪里去。

  翰林院。

  这里曾经是天下文人最为向往的地方,可现在随着大明的繁荣,理因更加兴盛的翰林院,却显得有几分荒凉。

  “自从太孙介入朝堂之始,我翰林院越发不受重视,如今已然没有多少学士,再能由此而入仕途。”

  “谁说不是呢,吏部受到太孙变法,已不再从翰林请官,如今想要入仕,注重基层锻炼,我等已然年岁大矣,这身子骨,哪里还可下乡奔波。”

  “徒之奈何,诸位也就知足吧,至少在这翰林院中就任,朝廷可没少给俸禄,比先前倒是生活舒适了不少。”

  “唉,我等寒窗苦读数十载,又岂是为了这区区几口饱饭,心中抱负难以施展,每日不过修书撰史,实在是.唉。”

  “太孙变法,如今翰林院这养才储望之所,已然是如同鸡肋,食之无味,弃之可惜啊!”

  翰林院的大堂里,十多翰林聚在一起谈论,都感叹如今的失落。

  原先翰林院地位很高,哪怕是各部尚书见了,那也要客气三分。

  只因翰林学士,不仅致力于文化学术事业的传承,更踊跃参与政治,议论朝政。

  除开修书撰史外,起草诏书,为皇室成员侍读,担任科举考官等诸多事宜,地位清贵,极其容易成为朝廷重臣。

  可如今,首先

  请收藏:https://m.shw5.cc

(温馨提示: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,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)
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