3)第358章:错觉_大明皇长孙:朱棣送我上皇位
字体:      护眼 关灯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
  ,让那已经发白的两鬓,不那么起眼,反而是那炯炯有神的目光,更添几分抖擞精神。

  “拖出去砍了!”

  “陛下饶命啊!!!啊!!!!”

  一段小小的插曲,在早朝上演。

  眼看就几天过年了,朱元璋也没忍住自己的杀性,而是选择就地格杀。

  朱英没有半句劝谏,只是冷冷看着。

  就在刚才,朱英提出,趁着过年之喜,由群英商会兴建学堂三十六所,用于十岁左右儿童的启蒙教育。

  最为关键的是,免费!

  不仅免收束脩,也就是学费,还可每天午时,供应一餐吃食。

  学堂不分男女,不问出身,凡是年岁差不多者,皆可入学。

  这也就是意味着,哪怕是没有户籍的流民之子,亦或是本身就是流民乞丐的,只要年岁相差不大,就能直接到这里上学。

  其中还有一些奖学金,也就是学习成绩优异者,亦可获得学堂颁发的钱财,亦或是实物为奖励。

  奖学金什么放在一边。

  单单就是不收束脩这一点,就会让不知多少人带着孩子前去了,更何况还有一口膳食,这可是大大的减少家里的负担。

  账要怎么算?

  在这个年头,大明初立之际,官府这边,都是鼓励生育的。

  而哪怕是最底层的老百姓,一般家中都有数子数女。

  这年头小孩只要有一口吃的就行,没后世那么多讲究,加上夭折的多,即便是皇室也无法避免夭折这种现象的发生,更别提民间了。

  所以那就是不停的生,尤其是儿子多,那就代表自家劳动力多。

  在古代,儿子多,走出去说话更硬气,腰杆都要更挺直一些。

  譬如你加有子三人,邻居家有子一人。

  这邻里之间,在水田之上,避免不了产生一些矛盾,如水怎么灌溉等等诸多事情。

  一旦发生争执,叫上三个儿子往那一站,对面只能悻悻离去。

  若是相反,带着委屈和不爽的,就变成了自己。

  这才是真正真实写照。

  而朱英提出一顿吃食后,这些百姓家里的孩子,相当于全部都由朱英来养了。

  因为在多数人看来,小孩子胃口小,吃一顿也就够了。

  尤其是女孩子。

  按理说这是一个好事。

  毕竟这钱也不是由户部出,也不是由内帑出,完全由群英商会来承担。

  从外层面来看,这应该是一个非常好的事情,算是真正意义上的造福于民。

  怎就让朱英冷眼旁观,朱元璋大发雷霆,直接问斩呢。

  因有人站出来反对:民可使由之,不可使知之。

  朱英这种开民智的行为,触及到了现在所有读书人的利益。

  这个读书人,是包括文武百官,勋贵地主,乡绅富商。

  唯一没有包含的,就是最为底层的黎民百姓。

  尤其是翰林院,意见当是最大的,他们把守着学习的通道,高深的知识想要学习,就只能是国子监,

  请收藏:https://m.shw5.cc

(温馨提示: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,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)
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