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)第七十一章 给折色则易于荡、给本色则可得实惠_朕真的不务正业
字体:      护眼 关灯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
  还是太麻烦了,我自己画了张图,大家一看就知。”

  按照设想,朝廷从大明腹地收银两,而后朝廷把银两以军饷的形式发给边方,商人从腹地运粮到边方,交易获得白银,再把白银带回腹地。

  在制度设计上,这是一個完整的内循环。

  但是在执行中,出现了许许多多的问题。

  朝廷从大明腹地收银两,产生了另外一个可怕的制度性腐败——火耗。

  朝廷要的是金花银,杂质较少,民间能征到的大多数为杂色银,杂质较多。百姓们用杂色银交税,就要多交一部分的火耗税,火耗全看地方税吏,本该每两一分到两分,能达到每两一钱到两钱甚至更多。。

  而朝廷把军饷发给边方,这金花银从朝廷送到边方,就变成了杂色银,杂色银也就罢了,能到军士手中也还好,但往往因为无法监察,导致军士别说足饷了,哪怕就是半饷,也是难如登天。

  戚继光统领三镇之地,能保证的也只有跟着他来到北方的浙兵能领到足饷,至于本来的卫所军士,戚继光能让他们领到半饷,已经是戚继光的刀子锋利。

  商人从腹地运粮到边方,损耗极大,但是这差价却弥补不了沿路的损耗,商人就懒得运粮了。

  商人也不会把银子带回腹地,而是就近购买边方货物,运回腹地,赚取差价。

  这就导致边方的银子越来越多,粮食价格飞涨,银贱谷贵;

  而腹地,因为财富的高度集中,白银集中在少数人的手里,百姓要交纳税赋,就要用粮食换银子,这就造成了银贵谷贱。

  这个纳银开中法的内循环设计,看似是逻辑自洽,是成功的,但是在执行过程中,是极其失败。

  请收藏:https://m.shw5.cc

(温馨提示: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,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)
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